金刚经梵文网
金刚经梵文网
玄奘大师西行故事 正法眼藏-白云禅师 佛祖十大弟子 释迦牟尼佛传 证严法师说故事
主页/ 佛本生故事/ 文章正文

他问:如我所说,契佛心否?那些听他说法的顽石,竟然个个点头应

导读:他问:如我所说,契佛心否?那些听他说法的顽石,竟然个个点头应有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。道生转益多师,钻研群经,斟酌杂论,不惮疲劳,万里学法,也是为了早曰寻找到帮助人们解脱痛苦、获得觉悟的方法早年,道生...
他问:如我所说,契佛心否?那些听他说法的顽石,竟然个个点头应

有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。道生转益多师,钻研群经,斟酌杂论,不惮疲劳,万里学法,也是为了早曰寻找到帮助人们解脱痛苦、获得觉悟的方法早年,道生师从竺法汰研习《放光般若经》认为世界万物都是虚幻不实的,连名字也是假名。师从鸠摩罗什后,道生觉悟到,事物存在的方式千差万别,其究竟的实相却是相同的,不会归于断灭空,也并非虚幻不实。这个实相,就是佛,就是佛的法身。

在实相、法身学说的基础上,道生主张“众生皆具佛性”。同时,道生也主张“顿悟成佛”。所谓“顿悟”是说众生本具佛性,但为烦恼所覆障,故而不为凡夫众生所知;学佛者要生起“金刚道心”,只此一念就把一切迷惑、分别、妄念统统断尽,悟得佛理,即可成佛。不同于玄学所说的“长生不老”“肉体飞升成仙”,也不是世俗人所理解的“灵魂超脱轮回”。道生所讲的“成佛”,是在生死的过程中,超越生死。

道生虽主张顿悟,却不废渐修。他强调,在成佛的过程中,还要继续修习,所谓“悟不自生,必借信渐”。由此可知,道生主张的“顿悟说”,不如后来的禅宗说得彻底。东晋义熙十四年(418年),法显大师自印度带回的《大般泥洹经》(6卷本,亦称“小本《涅槃经》”)在建康被佛陀跋陀罗译出。经中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,皆得成佛,唯“一阐提”除外。

阐提”指的是断绝善根的极恶众生,就像植物种子被烧焦一样,“虽复时雨百千万劫,不能令生一阐提辈亦复如是”。道生对这一说法并不认同,他仔细地研读经文,寻源探幽,认为“一阐提”固然极恶,也是众生,并非草木瓦石。

南朝宋元嘉五年(428年),在没有其他经典佐证的前提下,道生提出“一阐提皆得成佛”。他认为,佛经中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,所以不应排斥掉同属于众生的“一阐提”。道生的说法,在当时的佛教界真是闻所未闻,在旧学僧众中掀起了轩然大波。僧众们依据《大般泥洹经》,指斥道生离经叛道,将他逐出僧团。孤掌难鸣的道生,面对指责坚守己见。他对僧众说:“若我所言不合经义,请于现身即见恶报若实契佛心,愿舍寿时据狮子座(法座)。”

外在的荣辱毁誉,丝毫动摇不了道生的内心,他孤独地离开建康,前往苏州虎丘。据《佛祖统纪》记载,一日,道生独坐空山,将山中的石头作为听众,宣讲“一阐提也有佛性”的主张。他问如我所说,契佛心否?”那些听他说法的顽石,竟然个个点头应和。佛门“生公说法,顽石点头”的典故,自此流传千古

在虎丘弘法一段时间后,道生又遭驱逐。无奈之下,他只好重上庐山。此时,慧远大师已去世14年。东林寺僧人迎请道生担任住持。元嘉七年(430年),北凉昙无谶所译40卷本《大般涅槃经》(又称“大本《涅槃经》)传到南方,经中讲“一阐提人亦有佛性”,也可成佛。身在建康的僧俗土庶,无不深服于道生的先知先觉。元嘉十一年(434年)11月,道生得到《大般涅槃经》译本后,在庐山登狮子座,讲经说法。他神色开朗,法音洪亮,切理中肯,穷理尽妙听讲的僧众无不心开意解。

法会即将结束时,僧众们看到,道生手中的拂尘忽然坠到地上。大家抬头观望,发现道生已在法座上端坐圆寂,颜色如生,宛如入定。其后弟子将他葬于庐山。道生的圆寂应验了当年的誓言—据狮子座而逝。消息传到建康,当年那些狂热地排斥他的僧众,顿觉惭愧歉疚,纷纷忏悔。正如近代佛学泰斗印顺法师所说:“生公有淡泊的操守、卓越的深见、真诚的勇气,他想使佛教中国化,使佛教的真理显发出来;他不肯阿世取容。这在两千年的中国佛教史上,能有几人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