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刚经梵文网
金刚经梵文网
早吃素 放生问答 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图说 放生知识 临终备览
主页/ 放生知识/ 文章正文

放生必要知识普及帖:常见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

导读:放生必要知识普及蚯蚓是喜温、喜湿、喜安静、怕光、怕盐、怕单宁味的夜行性环节动物。白天栖息在潮湿、通气性能良好的土壤中。栖息深度一般为10~20厘米, 夜晚出来活动觅食。它以腐烂的落叶、枯草、蔬...

  放生必要知识普及

  蚯蚓是喜温、喜湿、喜安静、怕光、怕盐、怕单宁味的夜行性环节动物。白天栖息在潮湿、通气性能良好的土壤中。栖息深度一般为10~20厘米, 夜晚出来活动觅食。它以腐烂的落叶、枯草、蔬菜碎屑、作物秸秆、禽畜粪、瓜果皮,造纸厂、酿酒厂或面粉厂的废渣以及居民点的生活垃圾为食。特别喜欢吃甜食, 比如腐烂的水果,亦爱吃酸料,但不爱吃苦料和有单宁味的料,盐料对它有毒害作用。蚯蚓是好气性的低等动物。对周围环境反应十分敏感,适于生活在15度~25度,湿度在60%~70%,酸碱度PH值为6.5~7.5的疏松土壤中,条件不适时,就会爬出逃走。

  田螺是腹足类软体动物,喜栖息于冬暖夏凉、底质松软、饵料丰富、水质清新的水域中,特别喜集于有微流水之处。田螺届杂食性,摄食水中的微生物和有机物或水生植物的幼嫩茎叶等。田螺喜夜间活动,夜间摄食旺盛。

  在自然条件下,蜈蚣白天一般栖息在山坡、田野、路边或杂草丛生的地方,或栖息并沿、柴堆以及瓦缝隙间,或阴暗的角落里。特别喜欢在阴湿、陈旧的地面,活动于腐殖质、石块、瓦砾之间。活动的基本特点是昼伏夜出。在温度低于10度时停食,零下7度进入冬眠期。蜈蚣是典型的肉食动物,食性广杂,特别喜食各种昆虫及它们的卵、蛹、幼体等,同时还吃蠕虫、蚯蚓、蜗牛及各种畜禽、水产动物的肉、内脏、血、软骨等,也吃水果皮、土豆、胡萝卜、嫩菜等,其它如牛奶、面包等也可作蜈蚣的食物。

  刺猬的适应性很强,对环境要求不严。但刺猬有喜静怕光,昼伏夜出的习性,内窝室为巢窝,铺放干草、松树叶或秸秆。外窝室为活动场所,包括土堆或山、花草、灌木等,以便夏季遮阴和冬季保暖。刺猬为夜行性动物,傍晚前后一次性喂食瓜果蔬菜和清水即可。投喂的食品必须新鲜、干净,瓜果蔬菜要洗净后投喂。如从市场买来的瓜菜还要先放在水池内浸泡1 小时,再洗净配喂,以防农药中毒。同时,饲料要品种多样化,饲料单一会引起刺猬间相互咬斗和拒食。

  鹧鸪的生活习性

  鲫鱼的生活习性

  鲫鱼采食时间,依季节不同而不同。春季为采食旺季,昼夜均在不断地采食;夏季采食时间为早,晚和夜间;秋季全天采食;冬季则在中午前后采食。

  生活在湖泊和大型水库中的鲫鱼,也是择食而居。尤其在较浅的水生植物丛生地,更是它们的集中地,即使到了冬季,它们贪恋草根,多数也不游到无草的深水处过冬。

  松鼠的生活习性

  松鼠以植物性食物为主,也取食昆虫及其幼虫、蚁卵、鸟卵及其他动物,但主要食物为落叶松等针叶林的种籽,夏季多取食各种浆果和蘑菇;在食物缺少的情况下,亦吃树的幼芽。日间活动,清晨最活泼,不冬眠,但冬季活动减少,严冬寒冷之际,很少出窝活动。

  蜗牛的生活习性

  2、蜗牛的生活习性,取决于适宜的温度和湿度。这是因为蜗牛的日常活动全凭自身分泌含水量较多的粘液,以保持身体湿润,另一方面又因为蜗牛是依靠外套膜呼吸空气,不能完全浸在水中生活,因此蜗牛形成了爱潮恶浸的习性。

  4、一般情况下,由于蜗牛害怕直射的阳光,而晚上温差小,空气湿度大,光线暗,不宜损失蜗牛体内的水分,所以一般在夜晚活动、采食。活动规律为下午6时左右开始活动,8—12时活动达到高峰,12时以后活动量逐渐减弱,直到次日早8时左右又基本完全停止活动,开始休息。

  6、休眠是蜗牛抵抗逆境,得以自保,从而维持生命的习性。蜗牛遇到高温、低温、缺食、短水等不利情况时,就会自动分泌粘液结成膜靥,封住壳口,直至逆境解除,就会逐渐苏醒破膜而出,继续活动。蜗牛的休眠期可达6个月之久,也就是说蜗牛不吃不动可休眠6个月也不会死亡。

  黄鳝、福寿螺、河蚬、田螺的生活习性

  黄鳝为底栖生活鱼类,适应力强,在各种淡水水域几乎都能生存。湖汊、稻田、塘堰、沟渠、池沼、水库等静水水域中数量较多;水流较缓的溪流、江河缓流处亦有。但深水和流水的水域,却少有黄鳝定居。喜栖于腐质多的水底淤泥中,在水质偏酸的环境中也能很好生活。常钻入泥底或田堤,堤岩和水边乱石缝中孔隙内营居生活。洞穴深隧(洞长约为鱼体全长的2.45-3.65倍),结构较复杂(可分洞口、前洞、中间和后洞四部分),有的黄鳝洞穴有三个甚至多个洞口。黄鳝用头部穿泥土时,动作特别敏捷,瞬间即可钻进泥中。黄鳝与蚯蚓穴泥土截然不同,蚯蚓是将穴内泥土逐渐排出洞外,而黄鳝是直接钻入,洞内土不向外排,所以,见其穴口大小便知黄鳝有多大。

  黄鳝与其他鱼类相比,在历史进化上是较为突出的特殊鱼类之一。它的鳃已基本退化,鳃耙上仅留下一点点痕迹,很早以前已不能独立在水中呼吸了。而口腔、喉腔、肠道内壁表皮粘膜充满了毛细血管,可作辅助呼吸器官。它经常竖直前半段身体,吻端伸出水面能直接吸取自然界的新鲜空气。故在水中含氧十分贫乏时也能生活。出水后,只要保持皮肤的潮湿状,可不至死亡。(这对长途运输是十分有利的),黄鳝对光和味的剌激不大敏感。

  鳝鱼在水中,头部若不伸出水面呼吸新鲜空气的话,即使水中溶氧十分丰富,也会引起它窒息而死亡。一般雄鳝将头伸出水面呼吸氧气的频率较高,雌鳝相对较低,小雌鳝甚至不到水面吞吐空气。因为,刚孵出的稚鳝具有胸鳍和鳍褶,鳍和鳍褶上面有许多毛细血管,卵黄囊上具有与水有很大接触面的血管网膜,这些血管网膜是这一时期的主要呼吸器官。稚鳝的胸鳍和鳍褶不停地经常扇动,在水中进行着气体交换,而不必将头伸出水面呼吸氧气。随着稚鳝的个体增大,卵黄囊、鳍褶和胸鳍逐渐退化泊失,而后主要靠口腔和喉部呼吸。

  黄鳝对饵料的选择性较为严格,如果长期投喂一种饵料,那么以后就很人工饲养黄鳝的初期,应在短期内加以驯饵,以便饲喂。

  摄食方式为口噬食及吞食,多以噬食为主,食物不经咀嚼咽下,遇大型食物时先咬住,并以旋转身体的办法,将捕食物一一咬断,然后吞食,摄食动作迅速,摄食后即以尾部迅速缩回原洞中。

  福寿螺的生活习性

  避免杂食性鱼类,如鲤鱼、罗非鱼、鲫鱼及其它野杂鱼吃掉小螺。另外,福寿螺的生存水质一定要保持清新。

  河蚬的生活习性

  河蚬也可与鲢、鳙、草鱼混养,但不能与青鱼、鲤鱼混养。

  我国田螺科分田螺和圆田螺两个属:田螺属,其螺层不膨胀,而具有螺旋色带,如长旋田螺;圆田螺属,贝壳表面光滑,螺层膨胀,有中华圆田螺和中国圆田螺两种。目前在我国华北、黄河平原、长江流域一带觉的是中华圆田螺。

  田螺食性很广,暂时喂养时,可投喂米糠、菜叶、鱼粉等,也可投喂人工配合饲料。

  1、甲鱼的生活习性

  在温暖地区的水系,鳖的生长期很长;在北方地区,每逢北风呼啸霜铺地、草衰苇败绿水寒的季节,鳖潜伏水底泥沙中冬眠,不吃也不动。鳖平时潜栖在水底泥沙上,头颈藏在体内,双目炯炯窥视水底世界,当鱼虾等游到它的身边时,则突然伸颈袭击,一口咬住不放。在晚春、炎夏和初秋季节,波平浪暖,绿菌铺地,它们常常爬到岸边晒太阳。在风平浪静的炎夏中午前后,常浮到水面,把管状的鼻子伸到水外呼吸空气。稍有风吹草动,立即潜入水中。在温暖季节,每到气压低的阴雨天,鳖也纷纷游到水面呼吸,有时全身露出水面。尤其在阴云密布、大雨滂沱、江河涨水、惊涛拍岸时,常有几十公斤的老鳖探颈张望。

  鳖是以肉食为主的杂食性动物。主要食物为小鱼、小虾、螺、蚌、水生昆虫、蚯蚓、动物内赃等。同时也兼食蔬菜、草类、瓜果等。在食物不足时,同类可互相残食。所以在饲养时一定要大小分类,切不可不同规格的鳖混养在同一池中,以免互相残杀,造成损失。鳖既贪食又耐饿,一次吃后很长时间不吃东西,也不会死亡。当然,这是靠它自身积蓄的营养来维持生命活动的,在人工养殖时一定要供给它充足的食物,以加快它的长生。

  2、泥鳅的生活习性

  泥鳅是杂食性鱼类。主要食物是小型甲壳动物、昆虫幼体、水丝蚓、藻类以及高等植物碎屑、水底腐植质等。幼体阶段捕食动物料,然后转为杂食性,成鳅以摄食植物性饵料为主。水温在15℃以上时,食欲逐渐增加,上升到25-27℃时食欲特别旺盛,生长迅速。一旦超过32℃,食欲则减退。平时多在夜间摄食,生殖期间则在白天,而且雌鱼摄食明显增加。

  青虾生活在淡水,且能适应低盐度的水域。水质要求中性或偏碱性。青虾在水温上升时,在沿塘边、河岸浅水处活动,秋冬季向深水处移动,由于深水的溶氧、饵料生物条件的影响,青虾很少进入池塘中心的深水水域。青虾适应的潜伏深度为1-1.5米。青虾的游动能力较弱,通常是在塘底和水草丛中攀缘爬行。白天喜隐蔽,晚上出来活动觅食。越冬期间则潜伏于水底的石砾、泥穴、树枝或草丛中,清明前后出来活动。

  青虾贪食,生长快,适口的饲料投入后,2-3分钟即能充满全胃,但总的摄食强度取决于水温。一般3月份,当水温达14℃时即开始摄食,4-10月摄食强度最大,12月进入越冬阶段,即很少摄食,只在气温回升时少量摄食。

  红螯螯虾的生理适应性较强,包括耐低氧和耐高温,卵和幼体除外。栖息的水体为河流、湖泊、水库和池塘。白天潜伏在水体可陷蔽的地方,傍晚和黎明前出来觅食,喜夜晚活动,营底栖爬行生活,喜群居。交配季节所有的虾白天都显得十分活跃。试验证明,红螯螯虾能够在水温11℃的条件下生存,在水温5℃的条件下存活3周,但如长期生活在水温为9℃的条件下,会产生大量死亡。该虾在不利的生活条件下会打洞,据观察,在较软的池底泥中越冬过程中,这种虾会打洞。

  红螯螯虾为杂食性动物,在天然条件下,主要摄食有机碎屑、水生藻类、丝状藻类、水生植物的根、叶及碎片,特别喜食汁多肥嫩的绿色植物如水浮莲、水葫芦、马来眼子菜、绿萍和苦草等。动物性食物喜食水蚯蚓、蚯蚓、水生昆虫卵、蛹、螺、蚌和鱼肉等。人工饲养中,适量投喂市售的配合饲料均可摄食。

  5、牛蛙的生活习性

  牛蛙是变温动物,它的体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改变。在自然条件下,蝌蚪的生存的水温为2-35℃;最适于生长发育的水温为23-25℃;水温超过35℃蝌蚪便陆续死亡,温度低于15℃时、蝌蚪不摄食;水温低于9℃时便进入冬眠状态。成蛙摄食、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 0-30℃,最适温度为25-30℃。秋季水温降至18℃以下时,食欲与活动减弱;15℃以下停止摄食;9-10℃开始冬眠。当水温超过32℃时,活动和摄食明显减弱,水温超过35℃时,牛蛙 陆续死亡。

  牛蛙蝌蚪以有机屑及浮游动物等为食,幼蛙和成蛙以某些水生和陆生动物为食。捕食时,选择安全、僻静和饵料丰富的浅水处,或陆地上,耐心等待,当发现被捕食对象活物时,则以猛扑的方式跳跃捕捉。在离蛙较远时,则轻轻爬向目标,伺机捕捉。在饵料缺乏时,牛蛙有大吃小的现象。

  塘角鱼也叫革胡子鲶:头部扁平,头后侧扁,鱼体光滑无鳞。体色深灰色或黑色,体两侧具有灰黑色蚀状斑块,胸腹部白色。口宽、横裂、齿利,口稍下,有触须4对,上下吻各2对。上下颌和犁骨上密生绒毛状细齿。

  生活在水的下层,夜间活动敏捷,摄食旺盛。由于革胡子鲶鱼具有树枝状(又称珊瑚状)的鳃上呼吸辅助器官和皮肤呼吸功能,能够生存于一般鱼类不能生存的低氧或浅水和污染的水域中,只要其体表保持湿润,离开水几天仍能生存。由于革胡子鲶的胸鳍外缘有一根坚硬粗壮的硬刺,能在陆地上爬行,它能越过障碍物,从一个鱼池迁移到另一个鱼池。它的四对口须颇长,且能灵活转动。

  7、螃蟹的生活习性

  河蟹在淡水中生长,在海水中繁殖。蟹苗进入淡水后,一般在饵料丰足的河湾、湖泊中生活18个月左右,性腺逐渐成熟。成熟的河蟹在秋末冬初开始到海淡水混合的近海区产卵,这就是生殖洄游。交配后的雌蟹不久便可产卵,卵一串串贴附在雌解的腹肢毛上,堆积在腹部,直到孵出幼体。这类蟹称“抱卵蟹”。河蟹一次可产数万至百万粒卵,并且能产2-3次。

  河蟹的食性很杂,它荤素均吃,并且喜欢吃鱼、虾、螺、蠕虫、蚯蚓、昆虫及其幼早等动物性食物,也残食受伤或刚蜕壳的同类,抱卵蟹在饥饿时还取卵当食。在自然环境中河蟹容易得到的多为水草,所以植物食性为主。

  河蟹不仅贪食,而且有抢食好斗的习性。为了争抢一顿美餐,经常会互相残杀

  1、乌鱼的生活习性

  乌鳢喜栖息于水草丛生、淤泥底质的湖泊、水库、河流、河沟及池塘,内外荡等水体中。平常潜伏在水草茂密的水底,捕食或水中缺氧时才到水体中上层活动。对环境适应能力强,有辅助呼吸器官可直接呼吸空气中的氧。故耐低氧,在少水或潮湿的地带也能长时间生存。生存水温0-41℃,适宜生长温度为16-30℃。遇有适害时,可以潜伏于底泥中。能在水面跳跃,同时发出钝音。可随细小水流转移水域中,在少水的潮湿淤泥地带也能生活相当长时间。冬季常进行穴居生活,潜伏于泥中停食不动。

  10厘米以下的幼鱼主要以桡足类、枝类、水生昆虫、仔鱼、小虾为食;成鱼则以各种小型野杂鱼为食,主要有鲫鱼、餐条、泥鳅等。

  2、鲫鱼的生活习性

  鲫鱼的家族成员广,有银灰鲫鱼、银鲫鱼、百鲫鱼、彩色鲫鱼、金鲫鱼、乌鲫鱼等多个品种。它分布广泛,是垂钓的主要鱼种之一,一年四季均可垂钓。

  (2)喜欢清洁水域和水草,清洁水域溶氧充足,且微生物等杂物少,水质不污染,鱼儿在这样的水域里游动觅食有舒适感,食欲旺。水草丛生处有饵鱼爱吃的食物,且隐蔽性强,鱼有安全感。同时水草还是鱼儿产卵繁殖的天然产床。

  (4)食性杂,四季寻食,鲫鱼食性较杂,荤素都吃,以荤为主。同时喜吃植物性饵料,也吃有机碎屑及底栖小动物。蚯蚓、蛆、虾、面食、饭粒、薯类都喜欢吃。而且一年四季,只要水温适宜,随时都在觅食。当然鲫鱼也有个换口味的习惯,一般是春秋二季喜吃荤饵,夏季喜吃素饵,深秋以后则荤素兼食。不过平时垂钓,也应注意荤素饵的更换,或是交替使用。例如用荤饵钓了一段时间,鱼不大贪嘴了,不妨改钓素饵。反之亦然。

  春秋之季,鲫鱼喜欢到岸边浅水区域,尤其是水草繁密的地段游戈、觅食;炎热的夏天,浅水区水温被晒得很高,鲤鱼便潜入深水处栖息,或到荫凉处“乘凉”;到了严寒的冬季,便游

  (6)喜活水,喜风,鱼类绝大多数都喜欢活水。这是因为活水不仅带来了充足的氧气,还往往夹带着鱼儿爱吃的杂物,同时还会对鱼儿生活的水域起到调节温度的作用。对于鲫鱼来说,尤其喜欢从外部注入的新鲜水(包括涨水和下雨),因为这能给胆小而好动的鲫鱼提供了“天赐良机”。鲫鱼喜风,刮三四级风的天气,表现异常活跃。

  (8)生长缓慢,饵鱼生长速度较慢,当年鱼也就是长到100克左右。正因为这样,鲫鱼绝大多数都属野生,很少有放养的。

  (10)繁殖能力强,鲫鱼的性腺较其他鱼成熟得早,隔年鱼便能产卵,一边产卵一边长个头;而且产卵期长,从春季一直可持续到秋季,产卵数量多,卵产在浅水域的水草或其他物体上。鲫鱼繁殖能力强是它分布广、数量多的一个重要原因。还有一点,鲫鱼产卵期间照样觅食,这与其它鱼类是不同的。

  3、罗非鱼的生活习性

  (1)罗非鱼属杂食性。幼鱼主要食浮游动物和藻类,成鱼则以植物性食料为主。对蚯蚓、小虾、蚂蚱、红虫、蟋蟀、桑蚕等活饵都很爱吃;人工喂养的饲料主要是由玉米面、麦麸、豆饼、鱼粉等混合制成。

  (3)喜温惧寒。最适宜生存的水温是20℃~35℃,低于8℃便会死亡。繁殖水温必须在20℃以上。

  (5)生长快,产量高。6个月鱼可长到250~350克左右,当年可长到400~500克。罗非鱼属淡水小型鱼种,最大个体可达2千克。这种鱼适合我国南方地区饲养。北方地区,罗非鱼只能是当年饲养当年清塘,不越冬。

  (7)属于下层鱼,早晚栖息于水体下层,其他时间多在中层或中上层活动。盛夏季节食欲旺盛,也最肥壮。

  4、鲢鱼的生活习性

  (1)鲢鱼属中上层鱼。春夏秋三季,绝大多数时间在水域的中上层游动觅食,冬季则潜至深水越冬。

  (3)食欲与水温成正比。鲢鱼喜高温,最适宜的水温为23℃~32℃。炎热的夏季,鲢鱼的食欲最为旺盛。在北方7~8月份是钓鲢的好时机,秋分以后,天气渐凉,鲢鱼食欲有所降低,就难以钓到了。

  (5)胆子小怕惊扰。当受到惊扰或碰到网线时,便纷纷跳出水面越网而逃。

  (7)耐低氧能力极差,水中缺氧马上浮头,有的很快便死亡。

  鲤鱼又叫鲤拐子、黄河鲤鱼等,种类繁多。体形呈纺锤形,侧扁,吻长而坚硬;眼小鳞大,有两对须;尾鳍下部为红色,体侧两面近金黄色,背部鳍硬刺,微黑

。属大型淡水鱼种之一。分布范围广,江河、湖泊、水库、沟塘,到处都有它的踪迹,是我国淡水鱼中产量最高的鱼种,也是垂钓的主要对象。

  (2)食性杂,荤素皆吃,以荤为主。幼鱼期主要吃浮游生物,成鱼则以底栖动物为主要食物。小鱼、小虾、红虫、俎虫、螺肉、水蚯蚓以及藻类果实等,都是它的美味佳肴。尤其喜吃红蚯蚓和薯类,对有香味的甜面饵特别感兴趣。随着气候和水温的变化,其摄食口味也会发生某些改变,有时有明显的选择性。鲤鱼的吻部长而坚,伸缩性强,吃饵常常翻泥打洞,有点像猪拱食,并随之泛起气泡。在鱼塘抽水干枯后,可以看到塘底和岸边那无数的圆形坑窝和孔洞,便是鲤鱼所为。

  (4)机警聪明。鲤鱼较比其他鱼类要聪明机警得多,素有“鬼子鲤”之称。鲤鱼上钓后,为逃避“灭顶之灾”,会使出浑身解数与人对抗。如在水底原地不动“打桩”。躲进障碍物或草丛之中等等,有时甚至能够制造某种假象来迷惑你。鲤鱼胆小,一有动静便立即逃窜。

  (6)摄食量与水温关系密切。水温是决定鲤鱼食欲的关键因素。水温20℃~25℃时,食欲最旺,从早至晚不停地摄食,上钩率最高;水温低于10℃,活动量很小,基本上不进食;水温在2℃以下时,躲进深水处越冬,不吃不动。

  (8)适应能力强,能耐寒、耐碱、耐低氧,对水体要求不高,能在各种水体中生活,只要水域没有被污染,就能生存。

  沙鳖、石蛙、蛤蜊、蜈蚣的生活习性

  沙鳖又叫山瑞鳖、山瑞,呈椭圆形,体扁平,体表覆以柔软的草质皮肤,无角质盾片,骨板不外露,周边有柔软的肉质裙边,腹甲比背甲小,头尾完全可以伸入甲内,颈基部两侧各有一团大肉瘤,背甲隆起呈褐色或灰绿色,腹甲呈白色且有黑斑块,生长快,个体大,一般个体重8~10公斤,最大有50公斤。山瑞与水鱼的不同特点:一是前者性情温顺,不咬人,不殴斗,行动较迟钝;后者较凶残,幼鳖会咬人或互斗,爬行十分敏捷。二是山瑞颈部两侧和背甲前缘有瘤状突起,皮肤粗糙;鳖则皮肤光滑,无瘤肉突出。

  2、石蛙的生活习性:

  二、形态特征:石蛙形似黑斑蛙,但比黑斑蛙粗壮肉肥。成蛙一般体长10~13厘米,体重150~250克,大的可达400克以上,头宽大于头长。皮肤粗糙,背部皮肤呈暗灰色,有许多疣。雄性背部有长短不一的窄长疣,疣上有小的黑刺。石蛙不仅背部有疣,头、四肢、背面、体侧也布满小的圆疣,疣上还有分散小黑棘。雄体的胸部长有分散的角质黑丁肉刺,固又名棘胸蛙。雄性前肢较粗壮,指端圆,略膨大,第一指基部尤为粗大,雌性腹面皮肤光滑,没有黑刺。石蛙的头又宽又扁,吻端圆并且突出于下颌,吻棱不很明显,两鼻孔之间距离与两眼间距离几乎相等。

  3、蛤蜊的生活习性

  青蛤的贝壳近圆形,壳质薄而坚,两壳相等。壳顶突出位于脊侧中央,尖端前方弯曲,壳面有同心生长轮,细而密。壳表颜色有白色、棕色、黄色和黑色,1厘米以下的幼贝多呈紫色。

  青蛤是一种广温、广盐性贝类。青蛤的适应性较强,具有一定的抗污能力。对底质要求比较广,粗沙、泥沙、粉沙都能生长。多栖息在潮流畅通,水质清晰,有淡水流入,底栖硅藻比较丰富的近高潮区和中潮区上部的泥沙中。青蛤的壳色与底质环境密切相关,含泥多的底质,壳色呈黑色、粉沙质多呈白色。青蛤营埋栖生活,生活时以壳的前端向下,后端朝上,以足钻穴,埋于泥沙中。青蛤的水管较长,约为体长的2~3倍,退潮后滩面上会留下一个椭圆形的小孔。埋栖的深度随着季节,个体大小及底质状况而有所差异,一般深度为9~16厘米。夏季埋栖较浅,冬季较深,在同一季节,细粉沙底质的青蛤要比沙质、泥质里的栖埋得深,个体大的要比个体小的埋得深。在未干露时,青蛤在穴内,双壳微张,足和水管伸出,靠近排水管摄取食物和排泄。青蛤的迁移性较小。

  青蛤为雌雄异体,满一年可达性成熟,每年性成熟一次。一般当水温达到25~28°C时,性腺发育到最高峰,性腺发育可分增殖期,生长期、成熟期、排放期和休止期。

  青蛤繁殖高峰多在大潮汛,精卵不断成熟,不断向外排放。

  4、蜈蚣的生活习性

  2、蜈蚣胆小怕惊,稍微受到惊吓,就会停止摄食,舍窝亡命逃走,或蜷缩不动,正在产卵的雌蜈蚣则会立即停止产卵,而孵卵的蜈蚣受惊后则一反常态会把卵吃掉。

  4、白天在窝内栖息,夜间出来活动。晚上8~12时是蜈蚣活动的高峰,一般到凌晨4时前陆续回窝休息,天亮以后就难以见到蜈蚣了。

  5、具有舔舐的习性

  6、温度蜈蚣是变温动物,它的一切活动常与温度相关。蜈蚣生长发育最适温度为25℃~32℃,当温度为11℃~15℃时,蜈蚣的觅食减少,停止交配、产卵。温度下降至10℃以下时,蜈蚣则停止一切活动,钻入松土中(或窝土中),蜷缩一团,进入冬眠,可是当温度升到33℃~35℃时,由于体内水分散失,它的一切活动都暂停下来。如果温度升到36℃以上时,体内失水太多,则使身体干枯而死亡。

  蜈蚣属肉食性动物,其性凶猛,不但吃食弱小动物,还敢向比它大几倍的动物进攻。蜈蚣喜食各种昆虫,如蟋蟀、蝗虫、金龟子、稻苞虫、蚱蜢、蜘蛛及各种蝇、蜂类的卵或蛹,也爱吃蚯蚓、蜗牛、蛞蝓,此外也会捕食蜥蜴、壁虎、蛙类、小鱼等。当食物缺乏或水分减少之时,也会吃西瓜、黄瓜、苹果等多汁瓜果,以及幼嫩青草、蔬菜等来维持生命活动。

  蜈蚣雌雄异体,异体受精,卵生,有孵卵和育仔的习性。蜈蚣的繁殖过程包括交配、产卵、孵化等。

  提起刺猬,这可是咱们北京人“抬头不见低头见”的老相识了。每到夏秋的傍晚,无论是平房小院、楼群绿地、公园小径,甚至在楼梯间、落叶堆,到处可以看见这些小刺球忙活觅食的身影。但是有谁知道,这位人类古老的老邻居已经是世界级的濒危物种。做为北京市保护野生动物,普通刺猬成为了136种二级保护动物中的一员受到了法律的保护。

  刺猬是一种性格孤僻的动物,喜安静,怕光、怕热、怕惊。一旦脱离野生环境被人类当成宠物饲养,也就等于下达了对它的“死亡通知书”。记者曾经采访过许多养过小刺猬的人,除了其中把它放生的两人外,其余的刺猬都是很快就死去了。因此,请不要把刺猬当成宠物!一般情况下,刺猬会远离人类的活动区域,喜欢把窝做在郊野荒地的边缘或溪流边上。随着北京这几年房地产开发的迅猛发展,大量的市民住到了郊区,强行成为了野生刺猬们的邻居。如果和刺猬们狭路相逢,市民该怎么样?下面就分四季说明一下和刺猬如何和平共处。

  夏季:小刺猬出生了。它们全身有100多根刺,出生后前两周无视力。小东西由母乳喂养4-8周。而后,母刺猬教授如何觅食。两个月后,母刺猬停止照顾幼刺猬,让它们独立生活。成熟的刺猬平均每餐进食40克食物。大约90%的小刺猬寿命不到一年。如果您想对养育幼子中的刺猬妈妈提供帮助,可以在它们出没的地方撒些猫食、狗粮,千万不要拿牛奶、咸面包和有调料的食品给它们。

  冬季:刺猬在巢穴中冬眠时,体温下降到9度。呼吸1-10次/分钟。枯枝和落叶堆是刺猬最喜欢的冬眠场所。此时人们如果焚烧落叶,将是刺猬的灭顶之灾。冬眠中的刺猬会偶尔醒来,但不吃东西,很快又入睡了。冬眠的刺猬如果过早地醒来会被饿死的。

  天冷鱼类离水不易死

  另外,据卖鱼的人讲,人工饲养的那种胖胖的黑色的鲇鱼(菜场里经常不放在水里),到了冬天放在水里会冻死的,但野生的那种(身体较家养的小,身体各部分比例上与家养的相比,头稍大一些)冬天在水里就不会死。

  佛说鱼籽不经盐渍,经三年不死,施愚山先生说,鱼已死了,将鱼籽轻轻取出,勿损坏,勿着盐,分摊在稻草把的上面,等他水迹稍干一些,浅浅地埋在水边的泥沙下,以免别的鱼来吃,自然可以活命了,但埋藏的地方,切不可离水的,倘在冬冷春寒时,用干燥的泥块捣成粉,将鱼籽拌裹了,晒暖了,好好收藏起来,积到阴历四月十五以后,撒在河摊水草间,没有不活的,其他月份。随时可放。也更便当了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