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页/ 六妙法门/ 文章正文

六妙法门的修习

导读:六妙法门的修习是很重要的,但是不能盲目的去修习,要先对六妙法门有一个简单的了解,这样才能更好的去修习,从而才能体会到修习六妙法门的好处。...

六妙法门的修习是很重要的,但是不能盲目的去修习,要先对六妙法门有一个简单的了解,这样才能更好的去修习,从而才能体会到修习六妙法门的好处。

六妙法门的修习

1. 修数与证数

修数者:“行者调和气息,不涩不滑,安详徐数,从一至十,摄心在数,不令驰散。”

这是初入门之方法,也即是“二甘露门”的“数息观”,是摄心的最好方法之一。倘若此一法门亦无法掌握,则其他法门无论说得如何高、如何妙,皆难以入手,故行者必须重视此一法门。此法看来简单,其实未必如此。行者于坐定时,将息调好,至不涩不滑后,心情放松,将注意力集中于鼻息出入之处;然后随着呼吸,从一至十地数着,可数入息或出息,但切勿出入息皆数。若数时超过了十,或中间失去了数目,当摄回散心,从一再数起。

若完全没有静坐经验或初学者,要能够把握到所数的数目,随着自然呼吸之节奏,绵绵不绝地持续,那也是需要下一番相当工夫,同时经过一段时日的修习。然而初学者切切不可急躁,在数息时,妄想纷纷,若因心急,则不唯妄念愈加纷乱,无法获得片刻之安静,亦会令行者对打坐失去信心及兴趣。此时当勿理会这些驱之不散、赶之不走的妄念,因妄念是众生无始以来即不断在内心纷扰的,故发现此现象后,当更加专注于数息之方法,一心数息,以此摄心,经过一段时日之用功,便会有进步,对数息的方法也渐渐地感到有信心及兴趣,而能安心去作这简单的修持方法。

证数者:“觉心任运,从一至十,不加功力,心住息缘,觉息虚微,心相渐细。”

若至证数阶段,则表示已有了明显的进步。此时自己已经能够完全安心于数息之方法上,不必刻意去数,而数目能绵绵不断,粗的妄念已经减少或消失了,其他较细的妄念虽还存在,但已没有足够的力量干扰数息的心念。到这种时候,便会“患数为麁,意不欲数。尔时行者,应当放数修随”。

2. 修随与证随

修随者:“舍前数法,一心依随息之出入,摄心缘息,知息入出,心住息缘,无分散意。”

此时,觉得数息之心念为粗、为累赘,故自然而然地舍去而专心于息上,随着息之出入而安心其中,妄想分别,力亦微弱,使人感觉到它们似乎并没有存在。

证随者:“心既微细,安静不乱,觉息长短,遍身入出,心息任运相依,意虑恬然凝静。”

此时,心念与息相依,似已合成一体,故息之长短,了了分明,息遍全身流通出入,亦清晰觉知。因此,会有一种恬然凝静之感觉。但这时由于心念是随着息之流通出入,而依然是一种运动,故会“觉随为麁,心厌欲舍,如人疲极(因随息之心尚是动态的,故持久会有一种疲倦之感觉)欲眠(指心欲进入静止之境),不乐众务。尔时,行者应当舍随修止”。

3. 修止与证止

修止者:“息诸缘虑,不念数、随,凝寂其心。”

要舍弃息之数及随的时候,因息是动的,心欲静止下来,故须将心安住于身体一些处于中间之部分,如鼻端、掌心或丹田(丹田位于脐下二寸之处,但此观丹田或安心于丹田之法,若无师父指导,不宜随便应用。尤其女众,若用之不当,影响生理,往往会有血崩或月经不调之生理毛病产生,故须谨慎),心止于一境,则能住于寂止,一切诸缘及虑念便平息,使不生起扰乱之力。此即所谓的“系缘止”。

但是《释禅波罗蜜》中,则说明至此时应该应用“制心止”,即“心若觉观,即制令不起”。也即是说,让心安住于平静之中,若一觉察有妄念蠢动,即时制止它,令它不生起,使心凝寂不动。

证止者:“觉身心泯然入定,不见内外相貌,定法持心,任运不动。”

能证止者,即已入定,得一心不乱之境界。但行者于此时,切勿因得一心之定境,获得轻安、寂静、稳定之种种乐境,而耽着其中或贪恋不舍。因为此定只是心力之全部集中,固然能得禅定之乐,获宗教之体验,发出一些不可思议之力量(神通),但却不能断除烦恼,了脱生死,故非学佛者修禅之目标。行者当知此定“皆属因缘,阴、界、入法,和合而有,虚诳不实”,故应以此定为基础,不着于此止定之境而起返照明观,修习智慧。

六妙法门的修习

4. 修观与证观

修观者:“于定心中,以慧分别。观于微细出入息相,如空中风;皮肉筋骨,三十六物,如芭蕉不实;心识无常,刹那不住,无有我人,身受心法,皆无自性,不得人法,定何所依?”

此即是观照之心,对息相、四大、五蕴等诸法之自性(无常、无我)作深入之观察。平常所闻佛法,虽知无常无我之义理,但未作观察,只懂得其理而无亲切之感,此时已得定心,定心深细,观照作用非常敏锐,故于起觉照时,就能深刻地觉察,甚至亲身体验到无常和无我之真相,深彻地明了诸法缘起之真谛。

证观者:“如是观时,觉息出入遍诸毛孔,心眼开明,彻见三十六物,及诸虫户,内外不净,刹那变易,心生悲喜,得四念处,破四颠倒。”

当观照之工夫用得较深时,即能洞见内外之种种不净物;彻见缘起和合之身心,刹那变易不住,无常无我,觉受是苦。证身、受、心、法四种念处,破净、乐、常、我四种世间顚倒之见。“观相既发,心缘观境,分别破折,觉念流动,非真实道。尔时当舍观修还。”

5. 修还与证还

修还者:“既知观从心生,若从折境,此即不会本源。应当反观观心:此观心者,从何而生?为从观心生?为从非观心生?若从观心生,即已有观,今实不尔,所以者何?数、随、止等三法中,未有即观故。若从不观心生,不观心为灭生,为不灭生?若不灭生,即二心并,若灭法生,灭法已谢,不能生观。若言:亦灭亦不灭生,乃至非灭非不灭生,皆不可得。当知观心本自不生,不生故不有,不有故即空,空故无观心。若无观心,岂有观境?境智双亡,还源之要也。”

前面之种种观想法,是以能观之心智,去观照种种境界,证境时,即能生出观照之慧,见种种境,然此时则还照能观之观心。观照此能观之心从何而生?不论从观心或非观心生,在返照之下,皆不可得。于此种种剖析,觉察到能观之心非有即空。能观之心既然是空,所观之境亦非有,故心境双亡,归还本源。

证还者:“心慧开发,不加功力,任运自能破折,反本还源。”

此时智慧开发,证境加深,不加功力而能任运自然,返照境智双亡之境。然此时当知“若离境智,欲归无境智,不离境智缚,以随二边故,尔时当舍还门,安心净道”。

6. 修净与证净

修净者:“知色净故,不起妄想分别,受想行识,亦复如是!息妄想垢……息分别垢……息取我垢,是名修净。举要言之:若能心如本净,是名修净。亦不得能修、所修及净、不净,是名修净。”

见五蕴等一切法本净,故不起种种妄想分别。此时则妄想、分别、我执等垢皆息灭,并能见一切法之能所、净垢、生灭等相对法,皆成戏论,一切本来即清净无染,如如不动,则能彻见诸法之本性。

证净者:“如是修时,豁然心慧相应,无碍方便,任运开发,三昧正受,心无依恃……真无漏慧发也,三界垢尽。”

若能于修净时,证得本性清净之境界,心慧相应,入三昧正受,则无漏慧开发现前,断三界垢尽而证入涅槃,了脱生死。

六妙法门的修习

通过上面的介绍,师兄不但了解六妙法门的修习,也对六妙法门有了更多的了解,这样对师兄修行六妙法门的帮助是很大的,也能更快的领悟到六妙法门的中的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