句式重复
句式重复是指文本中反复出现相同或相似的句子。句式重复在《杂宝藏经》中俯拾即是。如第24则《娑罗那比丘为恶生王所苦恼缘》中,恶生王见他的婇女们在听婆罗那讲佛法,就心生妒恨,上前问道:“‘汝得阿罗汉不?’答言:‘不得。’‘得阿那含不?’答言:‘不得。’‘得斯陀含不?’答言:‘不得
不光是《杂宝藏经》中有很多重复的句式,实际上句式重复是佛经中普遍存在的现象,读过佛经的人大概都会发现这个问题。初读佛经的人也许不明白为什么佛经中有那么多重复的句式,觉得太多的句式重复使行文显得冗余和拖沓。他们或许会产生疑惑,为什么佛经中翻来覆去重复使用相同或相似的句式?为什么不将佛经写得简洁精炼一些?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。其实这个问题不难解释。佛经是佛陀为弟子和信众讲经说法的记录稿,是佛陀入灭后他的弟子根据听法记忆复述出来并记录下来的。佛陀当年讲经说法时没有讲稿,不是事先准备好演讲的内容再讲的,而是随堂说法,即兴回答弟子和信众的提问,为听法者解惑答疑,所以佛经不是写出来的,是说出来的,用的是口语,不是书面语。即兴演说的口语不可能严谨地组织语句和篇章,难免出现重复描述。再者,佛陀说法时为了能让听法者听明白、透彻理解和听后记得住,对有些重要的或难懂的问题就需要反复讲解,反复叮嘱,这也是佛经中多重复句式的原因之一。《杂宝藏经》是由印度民间故事演化而成的佛经故事集,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说理的“经”,但为了与佛经的整体风格保持一致,也采用了佛经的语体风格,保留了佛经的口语化行文特色,所以故事集中频繁出现重复句式。然而,正是这些重复句式提升了《杂宝藏经》的文学价值,使整部故事集呈现出不同于普通民间故事的独具特色的文学之美。频繁出现的重复句式使《杂宝藏经》具有诗歌那样的节奏感和韵律感,读起来朗朗上口,增强了语音语色的美感。